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有望于近期发布。参与制定规划的专家表示,与去年11月科技部发布的《“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制定的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不同,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不侧重于产业发展数据,而是将重点放在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方面。
如何培育生物产业链,促进生物产业朝系统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生物产业链亟待培育
在今年3月举行的第六届生物产业大会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2011年我国生物产业实现总产值近2万亿元,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创造了良好的开局。
相关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生物产业产值从6000亿元跃升至1.6万亿元,年均增速达21.6%;预计到2015年,全国生物产业产值将超过4万亿元。
虽然生物产业快速发展,但提及我国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的现状,生物产业界人士显得忧心忡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杨胜利表示,我国生物产业面临着产学研资对接不畅、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区域分工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比如说现在很多省市因为生物产业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一哄而上生物项目,没有结合自身的基础优势来考虑。”杨胜利指出。
对此,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韩忠朝表示,尽管近几年海外高端人才回国数量显著增多,国内研发力量比以前有了较大提升,但生物产业的发展卡在产业链不完备上,市场不规范、技术标准往往偏低,而审批门槛又很高,导致研发成果难以转化,大部分科技成果无法进入市场。
政府应侧重辅助与协调
针对生物产业的现状,即将出台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把侧重点放在产业链上自然是好事,而业界更为关心的是如何让规划布局落到实处。
在从事生物技术科研的同时,韩忠朝十分关注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问题。他表示,《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想真正落到实处,政府有关部门应转变职能,建设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于生物产业而言,除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领域以外,政府有关部门不应一味强调主导作用,更应加强辅助和协调的职能。
“加大资金投入还不如完善法规, 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韩忠朝表示,国家通过更完善的政策法规和更强有力的执法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更为重要。
“比如说大家熟悉的国内一些大型药业公司,他们对广告的宣传重于对质量的关注。”韩忠朝表示,如果市场环境不能得到改善,就会出现更多的这样靠广告宣传而不是靠过硬质量发展的企业,真正注重品质和创新的企业反而容易被恶性竞争所淘汰。
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在组织项目评审的过程中,所选择的尽管是某一科研领域的专家,但大部分缺乏产业化经验,往往没有在企业工作的实际经验,这也是影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效率的重要问题。
韩忠朝还认为,与生物产业相关的各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使政策制定落实和资金投入更好地体现系统性,发挥合力,更有效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生物医药是重头戏
据介绍,《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重点关注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服务等七大领域。其中,生物医药是生物产业的重点领域,更是产业链的重中之重。
相关资料显示,近几年生物技术药物高速发展,市场增速高于小分子药物。2010年,生物技术药物的产值已达到1380亿美元,在医药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从2005年的9.2%升至16.1%。现有900多个生物制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治疗领域与产品类别大大拓展。
然而,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增长的背后也存在诸多问题。
韩忠朝还表示,生物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企业即便研发出新产品也很容易被抄袭仿制,难以获得相应回报;同时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企业没有得到公平的市场环境。
在我国新药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却依然面临诸多问题的条件下,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化工专家欧阳平凯表示,新药研发投入非常关键,但在国外重磅药物专利陆续到期的情况下,我国不妨借鉴以色列和印度的成功经验,大力提高仿制药生产水平。
欧阳平凯表示,生物医药创新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考虑到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新药研发能力,应更加重视提升生物仿制药制药水平对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
“国外搞得好的新药,中国人也可以拿来制造,在医药制造方面,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把药做得更便宜、质量做得更好。”欧阳平凯说。
此外,欧阳平凯认为,在制药领域,我国应进一步加强生物技术对化学合成技术的替代作用。“以前很多药用化学合成技术可能需要十几步反应,而利用生物技术只需三四步,这样就可以降低成本,减少污染排放。同时应该开发出更好的生物技术药物的剂型,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来源:2012年5月21日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王庆)